珠海是个移民城市,来自五湖四海的菜式一应俱全,无论是粤菜、湘菜、川菜通通都有,虽然没有在地的风味,但是也至少有七八成功力。在外来菜式中,粤西菜尤其是湛江菜势力最大,但口碑却是一如既往地好,食材新鲜、方法地道、店家淳朴,不少湛江菜馆已经成了珠海人心中的老字号。

曾经有次到广西北海出差,想到北海也靠海,旁边也是广东,应该口味也差不多吧,于是想到在北海的夜市找烧生蚝吃,但是意想不到的是,价格比珠海贵不少,店家有所谓的“大蚝”和“小蚝”之分,于是点了大蚝,谁知道上桌后肉比手指头还要小,而且肉壳分离。一听店家口音,发现原来是祖国东北某省的移民开店,结合之前不少当地朋友的告诫,瞬间恍然大悟。

不能武断地说某个地方的人不好,只不过那一小撮污泥弄脏了一塘清水,便让人觉得这塘水就是脏的——这是人之常情。尤其是最近几个新闻事件发酵,相信不少人也对那片黑土地产生了负面的情绪。包容与忍让乃是珠海精神所在,请不要随便标签一个地方的人,但遇到常识上的不正义、错误的事情,也请勇敢地站出来。

●Pic:地图炮不能乱放,但生蚝就一定要吃,对吧。

那地 那味

“风味”一词,直接嚼字就是“有风土才有味道”。没错,有些东西就是在特定的地方才能吃到真正的风味,但若将同样的配方移植到别处,恐怕风味难存。

比如宁波汤圆,也不过是糯米粉团包豆沙,清水一碗加桂花。这次短途旅行回家后,也尝试在家复刻这种味道,自认厨工尚可,味道出来了,但缺失了感情。或许也就只能在南塘老街的阁楼边,望着窗外的月光,听着缸鸭狗的故事,才能品出宁波汤圆的风味来。

●Pic:伪食评并没有回归,只是将上次路途遇到的点滴,随心说说。

饿了?就下楼

饿了?就下楼

 

  突然很怀念在大学四年期间,宿舍楼下便是一大堆食店。每逢熬夜通宵时刻,五脏庙不济之时便会踢着拖鞋跑下楼,来一碗肉酱面什么的。大满足之余,也能和附近店家的掌柜们打成一片,实属一大乐事。

  然而,毕业回家工作后,由于家附近都是些新小区,没有什么人气,想找点吃的也十分困难。有时候饿了,还真会用心搜刮冰箱里的每一个角落——还不如说,搜刮的是寂寞。

  2015年伊始,来到了北台湾的这座小城市——新竹,晚上在下榻的酒店随便逛了下,发现不少颇为亲民的铺子——名字亲民,价格更亲民。两座铁皮小屋搭起祖传数代的信念,门口一排又一排的机车就是最好的见证:此刻你才知道,最好的口碑,原来是要靠街坊邻里来证明的。

  平淡朴素之间,哪会怕挑剔不惯。饿了就别挑剔,下楼吧。

回归

几经辛苦,终于找到了三乡这家久负盛名的濑粉店——当然,我只是想找回那种小时候家里煮出来的味道。小小的一家濑粉店,受到微博微信之流的社交软件的影响力,门前泊满了车辆,12元一大碗的濑粉在当今的物价来说并不算贵,粉还是那种细滑的感觉,但汤明显是那种十分之浮躁的味精味。

商业化了,也不紧要。曾几何时想到自己也想通过双手复刻出那种记忆中的味道。可是,陪伴着那种味道的人和事,都已经翻天巨变,甚至连这种引起自己共鸣的记忆也渐渐模糊起来,更何况是借助于商业化的大锅大勺子。

回归岁月中的味道,试问谁能做到。

Pic:一碗无论是看起来还是吃起来都有点腻的三乡濑粉。

独当一面

一度认为煮面是一件毫无技术含量的活儿,汤、面、料的组合十个指头都数得清。煮出来的面即便是三个元素都恰到好处,在中国这个珍馐俯拾皆是的国度里也难登大雅之堂——最基本的主食怎么可能独当一面招惹八方垂涎。

然而总会有那么一些执着的人喜欢在平民化的食物上花不少功夫,纵使出来的还是平民食品,但世上总会有有心的食客能够尝出这份看似不理智的心思。今年年中在常州运转时五脏庙不济,便急急脚投靠了这家银丝面馆——一份只卖¥4的清汤银丝斋面,外点拌菜若干。令我惊愕的不只是出奇大的分量,且有爽滑得仿佛如蛋清溜过的面条、清而不俗的汤底,几颗葱花点睛之下,这廉价的主食俨然成了平民生活的艺术品。

饥饿造访不是平民的专利,廉价美食在恰当之时满足的绝不会只有布衣黎民。小小银丝面根本没有必要挤上满汉全席之列,早已独当一面自成王者。

●Pic:2013年4月,江苏常州,一碗及时的银丝面。

茶餐厅奇技

听说,在写字楼工作的人没有茶餐厅会“死”,不信邪者大可一试。

步入工作之后终于亲身验证了这个传言。首先,时间问题就不用多解释了;再者从经济的角度看,一个人一餐饭的菜钱比自己到外面吃还要贵,且吃完后干手净脚,符合懒人原则;最后,当一个人在家时,有谁会每天都落足心思料理饭菜,又有谁每天都欣赏这餐自己做给自己的饭?于是上述三点均中枪者都投奔了茶餐厅。

在珠海有不少地道的粤式茶餐厅,只需5分钟便可获得80%的住家菜味道,这一点必须给赞。简简单单的菠萝炒牛肉,或是尖椒排骨南乳猪手,材料虽寡,但技术早已炉火纯青得让食材的味觉组合达到最佳。就如传闻中“最坑人”的餐蛋公仔面,方便面煮好后放几片午餐肉加个煎蛋就已完事,谁都会做的东西还值得收十多块钱?但事实上茶餐厅的技术早已抛离了“住家水平”好几个档次,在家吃泡面是痛苦,而有人却把在茶餐厅吃餐蛋面当做享受——就凭这一点即可压倒一切。

Pic:收工后一客菠萝牛肉饭,外加大份黄油西多士——吃不出珍馐绝味,却吃得出平民化的技术活。

虾饺读心术

广东名点虾饺,作为广东人的自己却尴尬得有点不懂评论。

据闻验证茶楼点心师傅水平如何,第一关就是虾饺。虾饺不大,甚至有一口一个的“嫌疑”,但馅料成分却是出奇的多——虾饺有虾是远远不够的,另外一个主角就是猪肉,再加上让人吃得不知不觉的马蹄和香芹叶。皮薄馅靓只是根本要求,如果非得要给个“攻心计”一点的说法,就是从皮看得见里面诱人的馅,一旦食客的心俘虏,之后食欲大增什么的也自然会顺理成章。

一只只虾饺,正如精巧的“机关”——食不贵多而贵精,满足味蕾欲望后点到即止。点心之道,点中心中所想的味道便是万岁——或许这就是传说中每一个细心专致的广东厨师独有的“读人术”,一种用味蕾陶醉阁下的精巧法术。

●Pic:虾饺永远是茶楼最贵的点心,却从没有人对虾饺“点心之王”的宝座发出异议——原因不道自明。最后补一句,“抵你收足二十六个半一笼。”

身心不满足,何必说是但

近日看了不少新出版的烹饪书籍,厨艺没多大启发,却惹来了我的错觉——现代人做菜可越来越简单了,甚至连炸薯条都能堂而皇之地走上菜谱。
菜式简单化或许是人类味蕾退化的一个危险信号,当然病因不能一概而论——可能是这代人的生活环境不允许耗费超过30分钟呆在厨房,又可能是15分钟的用餐时间对于都市白领而言已经极度奢侈,也有可能是其他别的横七竖八原因,更有可能除了个“懒”字之外没有任何原因。只为果腹,达到目的就好。
我信这个世界上总有一种人,即使忙得每个指头都没有空闲,也不会从衣食上让自己简略化。他们的宣言当然是:“身心不满足,何必说是但”。他们的要求绝非高了,而是我们的底线低了,你说是吧。

●Pic:京城一厨子用了不知多少酱料料理一碟排骨——换作我,若干豉油若干豆豉若干姜丝些许生粉些许糖一放,盖上锅盖一蒸就好,只是我会不好意思说两者都被称作“排骨”。